第二种说法
则认为,蚩尤战败后,黄帝不仅没有杀死这个宿敌,而是不计前嫌,反倒
重用蚩尤
。
这样的说法大多来自于诸子学说,以《管子》和《韩非子》为典型,并不为史家所取。
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,得大常而察于地利,得奢龙而辩于东方,得祝融而辩于南方,得大封而辩于西方,得后土而辩于北方。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、神明至。蚩尤明乎天道,故为使当时,大常察于地利,故使为禀者……(《管子·五行》)
在管仲看来,蚩尤是黄帝“六相”之首,相当于是总理朝政的首臣。而且黄帝认为蚩尤“明于天道”,这算是很高的评价。
到了战国末期,韩非子也有类似的观点,只不过更多了几分神话的色彩:
昔者,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,驾象车而六蛟龙,毕方并辖,蚩尤具前,风伯尽扫,雨师洒道。虎狼在前,鬼神在后,腾蛇伏地,凤凰覆上,大合鬼神,作为《清角》。(《韩非子·十过》)
而在汉代古籍《越绝书》中,也有类似的记载:
“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,黄帝于是上事天;下治地,故少昊治西方,蚩尤佐之,使主金。”
以上,关于蚩尤受到黄帝重用的说法只是零星记载,从总体上看,蚩尤兵败身死,是个大概率事件,而且蚩尤战败之后,他的部卒也难逃失败者的命运,被炎黄部族驱逐出中原腹地。
蚩尤作为上古时期的传奇英雄人物,他的死,成为古人发挥想象力的绝佳素材。
在《龙鱼河图》中,黄帝将蚩尤的形象画影图形,竟然能起到震慑天下的效果:
“蚩尤没后,天下复扰乱不宁,黄帝遂画蚩尤形象,以威天下,天下咸谓蚩尤不死,八方万邦皆为殄伏。”
而在民间,关于蚩尤死后幻化成盐池的传说,也多见于史籍之中。
《汉书·艺文志》引《孔子三朝记》中记载,蚩尤被杀后,
“肢体身首异处,而且血化为卤,则解之盐池也。因其尸解,故名其地为解。”
而宋朝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中也记载:
“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……卤色正赤,在版泉之下,俚俗谓之蚩尤血。”
这里的解州,就是今日山西运城市盐湖区的解州镇,据传说,蚩尤被杀化作盐池,其血就是盐池中赤色的卤水。
这个传说虽然有些荒诞不经,但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人们却对此深信不疑。元朝之后有“关公盐池战蚩尤”这类的神话故事,便是这种传说的演绎和延伸。
在《山海经》中,蚩尤生前所佩戴的枷锁,也幻化成了枫木。
“有宋山者,有赤蛇,名曰育蛇。有木生山上,名曰枫木。枫木,蚩尤所弃其桎梏,是为枫木。”(《山海经·大荒南经》)
《山海经》是一部颇具南国色彩的奇书,在《山海经》不同时期的作者中,想必不乏蚩尤的后人。
蚩尤的桎梏化作枫树,是对蚩尤之死的怀念和同情,也是超脱世俗的艺术想象。苗族人将蚩尤认作祖先,至今还有枫木崇拜的民俗,甚至以枫木为图腾。枫叶红色,也正好与“蚩尤血”相映照。
文:姬为毅
图:源自互联网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